
【不靠天賦靠什麼?強者不只是天生的,訓練『品格力』更有用!?】
2025 Jul 14 個人成長 跨界思考
【不靠天賦靠什麼?強者不只是天生的,訓練『品格力』更有用!?】
這兩天看到《窮奢極欲》YT頻道討論到《勝利組很少是天才》的影片
讓我有一種「被當頭棒喝」的感覺
我們總是以為成功來自聰明才智、學歷履歷、甚至是所謂的「天分」。
但其實,那些真正走得遠、爬得高的人,
有時並不是因為比你我更聰明,
而是他們擁有一種說不出口但關鍵的力量──品格技能。
這篇內容我花了一點時間整理。
裡面有一個來自非洲的實驗研究,
還有三個讓我印象超深刻的重點
(其中一個讓我立刻反思自己最近的狀態)。
如果你也正在學習一項新技能、創業、卡關,
甚至只是覺得最近有點懷疑自己,我很真心推薦你看看這篇。
----
這個影片就從一本暢銷書說起,那就是亞馬遜年度最佳書籍──華頓商學院格蘭特的《隱形潛能》。
▌這一切就從一則真實故事說起。
時間拉回 1991 年,美國中學新陽棋錦標賽登場。
當時擊敗全美菁英、奪下冠軍的隊伍,是來自紐約哈林區的「狂暴隊」。
這是一支默默無聞的隊伍,
學員們很多都是家庭貧寒的有色族裔。
許多人是在進了學校後才接觸西洋棋。
反觀呼聲最高的道爾頓中學,
這是紐約的精英貴族學校,擁有悠久的歷史與傳統
許多學生從幼兒園就開始接觸西洋棋,以選出最有天分的學生。
然而,笑到最後的不是道爾頓,
而是完全沒人關注的黑馬──狂暴隊。
狂暴隊奪下全美冠軍以後,傳奇故事立刻引起全國熱議。
包括許多專家都注意到,
這支隊伍的成員個別能力未必頂尖,
但有一個共同點:那就是他們的冷靜程度,宛如職業棋手。
而這一切,都只指向背後的一個人──他們的教練阿實利。
阿實利本身也是一名頂尖的西洋棋手,
但他從高中才開始學習。基於自身的學習歷程,
阿實利相信,心理素質比起資質更為重要。
因此他在帶隊時,捨棄了「天分萬能論」,
不像其他名校拼命尋找神童,
而是召集一群對西洋棋有興趣的菜鳥學生,
在鍛鍊棋藝的同時,加緊訓練他們的心理素質。
在本書作者格蘭特眼裡,
▌這份心理素質正是重要的「品格技能」。
他引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克曼的說法:
品格技能不僅可用來預測未來成就,還能決定人生的高度。
這也帶出下一個問題:
「品格技能」究竟是什麼?
按照格蘭特的理解,擁有品格技能的人,
能遵循自己設定的原則來生活。比如,一個天性內向的人,
如果堅信正義的價值,就可以在面對壞事時挺身而出。
而這份「按照原則來行動」的執行力,就是一種品格技能的表現。
把這套概念套用在人生成就,
就能找出某些特質特別能推動個人成長。
今年,一份商業研究證實了這項說法。
研究人員在非洲找來 1,500 名新創企業家,
並將這 1,500 人隨機分成三組:
A 組是對照組,沒有施加任何變因。
B 組安排一系列跟商業技能有關的培訓課程。
C 組則不碰商業技能,而是安排由心理學家設計的「品格培訓課程」,重點在提升紀律與決心等特質。
經過兩年觀察,研究分析這些企業家的公司利潤與其他表現。
許多人可能會想:在商業場域,B 組應該表現最好吧?但事實不然──
最終表現最佳的,是 C 組。
這組企業的平均利潤成長幅度,是 B 組的三倍之多!
這項大規模研究揭示兩個關鍵:
品格有別於天賦,是任何人都能透過後天養成的特質。
在所有品格中,某些特質特別有助於個人成就。
→ 對此,格蘭特進一步挖掘出三項關鍵品格特質:
▋1| 追求「不適感」
當人們接觸新事物時,常常會出現「不舒服」的感覺,
而成功者往往具備承受與面對這種不適的能力。
這種不適感可再分成三個層面:
A. 跳脫自己熟悉的學習方式
B. 在自認準備好之前就勇於上場
C. 勇於犯錯
📌 舉個例子:
很多台灣朋友在英文檢定考試中能拿高分,
背了很多單字,也熟記考試技巧。但一遇到外國人實際對話時,
卻常常詞窮,說不出話,一直到對話結束後才想到該怎麼講。
反觀某些性格大膽的朋友,
見了外國人就敢開口聊天,儘管發音不標準、文法也錯誤百出,
但他們還是持續交談。
事後證明,這樣「說了再說」的態度,
反而能讓他們更快學會語言。而他們做對的,
就是上述 B 與 C:在準備好之前就勇於上場,以及勇於犯錯。
▋2|培養「吸收與適應」的能力
在多數人眼中,若想表現好,首要條件是「不斷努力」。
但格蘭特認為,努力並不等於會有最大的成長,
學習效率 才是關鍵。
學習效率的高低,取決於兩件事:
◆ 如何取得資訊
◆ 如何看待資訊
這兩點合起來,就能產出強大的學習心態。
✅ 最有效的方式是:主動蒐集資訊+追求成長特質(尤其對AI領域更要這樣!)
❌ 最沒效率的,是:被動學習+自我滿足
▋3|不要過度追求完美
這一點看似反直覺,卻非常重要。
格蘭特引用了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的故事來說明:
1995 年日本阪神大地震,摧毀超過 20 萬棟建築,
災情慘重。事後,人們開始研究哪些建築能「撐住不倒」。
調查發現,在災區有超過 30 棟安藤設計的建築物全數安然無恙。
許多人猜測這是因為他的建築非常完美、堅固。
但實際上恰恰相反──
安藤的建築哲學,從不追求完美,而是懂得在「完美與瑕疵」之間取得平衡。
他懂得在耐震性與設計美觀之間做出取捨,
在有限預算內做到最好的安全配置。
格蘭特進一步指出,許多成功的藝術家,
也都懂得「放下對完美的執著」。
反之,過度追求完美的人,往往會陷入以下惡性循環:
◆ 過度關注不重要的細節(編輯症候群發作~)
◆ 害怕犯錯(學語言的硬傷!)
◆ 避開不擅長的領域(要主動追求不適感)
這會讓人越來越封閉,舒適圈越來越小,
進步空間也隨之縮小。
如何實踐這些品格特質?
我們都知道:實踐比理解困難得多。
最後,格蘭特給出一個實用比喻:
📍 把學習的過程想像成「爬山」。
山腳下:枯燥、吃力,容易放棄。
這時可以把目標拆解成小任務,藉由完成任務來累積成就感與趣味性。
半山腰:體力開始耗盡、進步變慢。
提醒自己已經達到的高度,保持穩定,不再執著於速度。
接近山頂:靠自己已難以突破,
此時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,一起推進彼此的動力。
----
我相信不管你是職場新鮮人、創業者、還是學習者,這篇文章會讓你對「能力」與「成長」有全新的理解。
👉 點留言有原始影片連結
📌 或留言告訴我:你最常卡關在哪一點?
#隱形潛能 #心理素質 #品格技能 #成長型思維 #自我成長 #成功的關鍵不是天分
感謝你的閱讀,希望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Ken
我是謝克群,江湖人稱中肯哥
留美壽險顧問,目前任職於台新人壽。透過分享專業保險科普與生活自癒故事, 讓一般民眾能夠釐清購買保險所發生的問題,找到安心詢問的方式,避免人情保單的壓力和困境。 並且陪伴每一個客戶在歷經人生轉折時,找到新出口, 同時傳遞婚姻經歷和親子陪伴心得,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幸福。
我有幾個特別服務可以預約,體驗過的朋友都覺得很有價值的,歡迎你的預約~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