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原生家庭不是你的「問題」,而是你的「學校」
【我們最怕成為父母,卻常常不知不覺變成他們】
2025 Nov 19 靈性成長 個人成長
【我們最怕成為父母,卻常常不知不覺變成他們】
——原生家庭不是你的「問題」,而是你的「學校」
▍你以為的枷鎖,其實是最初的啟蒙
前幾天被約喝咖啡,我遇到一位三十多歲的朋友小P。
她說自己最近很困惑:
「明明我努力想過跟爸媽不一樣的人生,但為什麼我還是覺得自己被困住?」
她舉了個例子:
小時候,她最討厭父母吵架,總告訴自己:「我以後絕對不要找一個愛爭吵的伴侶。」
可是結婚後,她卻發現另一半的脾氣一樣暴躁,兩人爭執的場景,竟然像是父母的翻版。
她苦笑著說:
「我以為我在逃離,但最後還是回到了原點。」
這段對話讓我想起一個深刻的現實:
其實我前一段婚姻,好像也是這樣
離婚後我仔細反省,才發覺其實我在過往面對爭執時
往往不知不覺做出跟我父親一樣的反應和模式
🔍 為什麼我們會「複製」父母?
後來我才慢慢明白,這一切並不是巧合。
在《原生家庭: 一所隱密的學校》這本書中就有提到
我們最抗拒的東西,往往就是我們最容易重複的東西。
原生家庭,就像是一面無形的鏡子,無論你多想逃開,它依然影響著你的人生軌跡。
其實,我們的生命模式,大多來自「原生家庭」。
在我們還不懂分辨是非、沒有邏輯思考之前,父母的言行就像「程式碼」一樣,一點一滴輸入到我們的潛意識裡
父母怎麼看待錢,我們就會潛移默化地繼承。
父母怎麼面對壓力,我們就會自然複製。
父母怎麼愛我們,我們就會相信「愛」就是那個樣子。
於是,我們的人生就帶著一個看不見的「底層作業系統」,
它自動運行,支配我們的情緒、選擇與人際關係。
🌀 抗拒的背後,藏著更深的糾纏
很多人會說:「我才不要像我爸媽!」
但心理學告訴我們:抗拒得越大,複製得越深。
因為抗拒也是一種「緊抓不放」。
你越是不想成為那個樣子,你就越把焦點放在那個樣子上。
最後,它反而成為你最容易掉進去的陷阱。
就像:
我從小反感媽媽的憂心匆匆,結果長大後就也總被恐懼圍繞。
有些人討厭父親的冷漠,長大卻不知不覺在伴侶關係裡變得疏離。
還有人最怕母親的情緒化,但當自己承受壓力時,卻一模一樣地情緒失控。
這就是所謂的 「內在衝突」。
我們以為自己在反抗父母、逃離傷痛,卻沒發現那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繼承。
💔 家族模式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?
1. 親密關係
我們最初學習的「愛」來自父母。
如果父母之間缺乏親密感,我們可能不自覺地找一個「像父母」的伴侶,來延續熟悉的模式;
或者,極端地去找一個「完全不像父母」的人,來對抗那份熟悉。
例如:小玲小時候常看見父親缺席家庭生活,她內心渴望被重視。長大後,她特別容易被「很在乎她」的人吸引,但這份吸引常常帶來控制與窒息。
2. 金錢與事業
有人努力賺錢,表面上是追求成功,但深層動力卻是:「我要讓爸媽看到,我很棒!」
於是,他們拼命往前衝,卻怎麼也填不滿內心的匱乏。
我認識一位朋友阿迪,他父親早逝,他把自己逼到每天只睡四小時,因為他心裡一直想:「如果我更成功,爸爸就會為我驕傲吧。」
然而,不論他賺了多少錢,心裡的那個洞始終沒有填滿。
3. 親子關係
最諷刺的是,當我們成為父母後,
那些曾經最不想要的東西,往往會複製給孩子。
還有一個朋友,小時候最恨媽媽的「拿別人家小孩比較」
結果現在他也忍不住對兒子說:「你看人家誰誰誰考得多好。」
這些語言,就像代代相傳的「咒語」
如果沒有意識去打破,就會一代一代延續下去。
🌱 那要怎麼打破這個迴圈?
真正的解方,不是「更努力抗拒」,而是走向 覺察、接納與放下。
📌覺察:
先看見自己身上的影子。
當你情緒或行為爆發時,問自己:「這個反應,像不像我的父母?」
📌接納:
承認父母就是那樣,也承認自己可能會不小心重複。
接納不是妥協,而是誠實面對事實。
📌放下:
當我們願意接納,才能真的放下那些限制性的信念——
「我不夠好」、「我不值得被愛」。
🌈 與父母和解,其實是與自己和解
有些人以為「與父母和解」就是要原諒他們,其實不必。
真正的和解,是允許自己不再被過去的模式所綁架。
當我們能夠與父母的影子和平共處
我們才有力量去選擇:
🛑在親密關係裡,給出更多真實的愛;
🛑在工作與金錢上,不再只為了取悅誰,而是真正為了自己;
🛑在親子互動中,傳遞的是支持與理解,而不是比較與壓力。
💡 人生最大的自由,不是逃離父母的影子
而是即使帶著那些影子,依然能選擇活出自己。
📌 如果你讀到這裡,心裡浮現了某些場景、某些話語
也許,這就是一個提醒:
你的生命,正在呼喚你去 覺察、接納、放下
——原生家庭不是你的「問題」,而是你的「學校」
▍你以為的枷鎖,其實是最初的啟蒙
前幾天被約喝咖啡,我遇到一位三十多歲的朋友小P。
她說自己最近很困惑:
「明明我努力想過跟爸媽不一樣的人生,但為什麼我還是覺得自己被困住?」
她舉了個例子:
小時候,她最討厭父母吵架,總告訴自己:「我以後絕對不要找一個愛爭吵的伴侶。」
可是結婚後,她卻發現另一半的脾氣一樣暴躁,兩人爭執的場景,竟然像是父母的翻版。
她苦笑著說:
「我以為我在逃離,但最後還是回到了原點。」
這段對話讓我想起一個深刻的現實:
其實我前一段婚姻,好像也是這樣
離婚後我仔細反省,才發覺其實我在過往面對爭執時
往往不知不覺做出跟我父親一樣的反應和模式
🔍 為什麼我們會「複製」父母?
後來我才慢慢明白,這一切並不是巧合。
在《原生家庭: 一所隱密的學校》這本書中就有提到
我們最抗拒的東西,往往就是我們最容易重複的東西。
原生家庭,就像是一面無形的鏡子,無論你多想逃開,它依然影響著你的人生軌跡。
其實,我們的生命模式,大多來自「原生家庭」。
在我們還不懂分辨是非、沒有邏輯思考之前,父母的言行就像「程式碼」一樣,一點一滴輸入到我們的潛意識裡
父母怎麼看待錢,我們就會潛移默化地繼承。
父母怎麼面對壓力,我們就會自然複製。
父母怎麼愛我們,我們就會相信「愛」就是那個樣子。
於是,我們的人生就帶著一個看不見的「底層作業系統」,
它自動運行,支配我們的情緒、選擇與人際關係。
🌀 抗拒的背後,藏著更深的糾纏
很多人會說:「我才不要像我爸媽!」
但心理學告訴我們:抗拒得越大,複製得越深。
因為抗拒也是一種「緊抓不放」。
你越是不想成為那個樣子,你就越把焦點放在那個樣子上。
最後,它反而成為你最容易掉進去的陷阱。
就像:
我從小反感媽媽的憂心匆匆,結果長大後就也總被恐懼圍繞。
有些人討厭父親的冷漠,長大卻不知不覺在伴侶關係裡變得疏離。
還有人最怕母親的情緒化,但當自己承受壓力時,卻一模一樣地情緒失控。
這就是所謂的 「內在衝突」。
我們以為自己在反抗父母、逃離傷痛,卻沒發現那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繼承。
💔 家族模式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?
1. 親密關係
我們最初學習的「愛」來自父母。
如果父母之間缺乏親密感,我們可能不自覺地找一個「像父母」的伴侶,來延續熟悉的模式;
或者,極端地去找一個「完全不像父母」的人,來對抗那份熟悉。
例如:小玲小時候常看見父親缺席家庭生活,她內心渴望被重視。長大後,她特別容易被「很在乎她」的人吸引,但這份吸引常常帶來控制與窒息。
2. 金錢與事業
有人努力賺錢,表面上是追求成功,但深層動力卻是:「我要讓爸媽看到,我很棒!」
於是,他們拼命往前衝,卻怎麼也填不滿內心的匱乏。
我認識一位朋友阿迪,他父親早逝,他把自己逼到每天只睡四小時,因為他心裡一直想:「如果我更成功,爸爸就會為我驕傲吧。」
然而,不論他賺了多少錢,心裡的那個洞始終沒有填滿。
3. 親子關係
最諷刺的是,當我們成為父母後,
那些曾經最不想要的東西,往往會複製給孩子。
還有一個朋友,小時候最恨媽媽的「拿別人家小孩比較」
結果現在他也忍不住對兒子說:「你看人家誰誰誰考得多好。」
這些語言,就像代代相傳的「咒語」
如果沒有意識去打破,就會一代一代延續下去。
🌱 那要怎麼打破這個迴圈?
真正的解方,不是「更努力抗拒」,而是走向 覺察、接納與放下。
📌覺察:
先看見自己身上的影子。
當你情緒或行為爆發時,問自己:「這個反應,像不像我的父母?」
📌接納:
承認父母就是那樣,也承認自己可能會不小心重複。
接納不是妥協,而是誠實面對事實。
📌放下:
當我們願意接納,才能真的放下那些限制性的信念——
「我不夠好」、「我不值得被愛」。
🌈 與父母和解,其實是與自己和解
有些人以為「與父母和解」就是要原諒他們,其實不必。
真正的和解,是允許自己不再被過去的模式所綁架。
當我們能夠與父母的影子和平共處
我們才有力量去選擇:
🛑在親密關係裡,給出更多真實的愛;
🛑在工作與金錢上,不再只為了取悅誰,而是真正為了自己;
🛑在親子互動中,傳遞的是支持與理解,而不是比較與壓力。
💡 人生最大的自由,不是逃離父母的影子
而是即使帶著那些影子,依然能選擇活出自己。
📌 如果你讀到這裡,心裡浮現了某些場景、某些話語
也許,這就是一個提醒:
你的生命,正在呼喚你去 覺察、接納、放下
感謝你的閱讀,希望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Ken
我是謝克群,江湖人稱中肯哥
留美壽險顧問,台新人壽保險業務員。透過分享專業保險科普與生活自癒故事, 讓一般民眾能夠釐清購買保險所發生的問題,找到安心詢問的方式,避免人情保單的壓力和困境。 並且陪伴每一個客戶在歷經人生轉折時,找到新出口, 同時傳遞婚姻經歷和親子陪伴心得,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幸福。
我有幾個特別服務可以預約,體驗過的朋友都覺得很有價值的,歡迎你的預約~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