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什麼壽險是最重要的保障?專業保險顧問的真心建議
2025 Sep 30 保險白話文 壽險
▌他以為壽險是怕死,直到朋友突然倒下…
【當意外來臨時,誰能接住你的家人?】
兩個禮拜前,我接到一通朋友的電話
他的聲音凝重,第一句話就是:「克群,如果有一天我真的突然走了,我太太跟孩子該怎麼辦?」
我愣了一下,問他為什麼突然有這個想法
他告訴我,他的一位同事才40歲,前幾天還在辦公室一起加班趕進度,隔天早晨卻因心肌梗塞倒下,再也沒有醒來。
葬禮上,所有人都很悲傷,但最讓人心碎的,
不只是失去的悲傷,而是那位同事留下的「責任」。
家裡還背著一千五多萬的房貸、兩個孩子正在求學、父母年紀大了。
所有壓力,一夕之間全落在了太太肩上。
朋友說到這裡,聲音已經哽咽:
「我突然想到,我跟他同年紀,我的家庭狀況也差不多。
如果今天換成是我,我太太一個人怎麼辦?」
那一刻,我聽得出來,他是真的被震撼到了。
因為我們平常都忙著賺錢、忙著生活,
總以為時間很多、總以為明天一定還會到來。
可現實卻用最殘酷的方式告訴我們:沒有人能保證自己不會突然缺席。
為什麼需要壽險?
很多人認為壽險不重要,因為自己用不到
也很多人會以為,壽險是「怕死」的人才買的
但真相恰好相反:壽險是愛家人的人,才會主動來找我規劃的。
因為你得先問自己:
如果你突然走了,誰幫忙照顧你父母的晚年?
如果你突然走了,孩子的學費還付得出來嗎?
如果你突然走了,房貸、房租會不會讓家人徹底崩潰?
如果你突然走了,能否讓喪葬費不成為家人的負擔?
壽險就是這張「安全氣囊」。
它不能阻止意外發生,但它能確保:即便你不在了,家人至少還能繼續好好生活。
我常跟客戶說:「買壽險,不是因為你會死,而是因為你愛的人還要活。」
市面上常見的壽險商品,其實就五種
聽到「保險」兩個字,很多人就頭大,覺得商品太多、太複雜。
但如果把邏輯拆開,其實一點都不難:
1.定期壽險
像租房子,便宜、保障高,但到期就沒了。
適合想用較低保費,換取最高保障的階段。
2.終身壽險
像買房子,保一輩子,還能累積價值。
適合想要傳承,或希望留下長久保障的人。
3. 儲蓄險
終身壽險的變形版本,存錢+壽險的結合,
保單價值滾得比較快,比定存好一些
但壽險保額的槓桿也相對不高
適合不敢投資、想要穩定存錢又順便買保障的人。
4. 投資型壽險
壽險+投資帳戶,保費相對便宜,可以買到高保額,還有機會獲得投資報酬。
適合有理財概念和定期定額投資習慣、能承受市場波動的人。
5.實物給付型壽險
俗稱「生前契約」,不是給現金,而是直接幫你準備身後服務。
適合想先把後事處理好,不想增加家人麻煩的人。
只要把這五種商品的邏輯弄懂,你就能依照自己的人生階段,選出最適合的組合。
真正的壽險需求,怎麼算?
很多人買壽險的時候,隨便聽業務員說個數字就簽了,結果保額完全不夠。
其實計算方式很簡單:
「孝親費+配偶生活費+子女養育年數 × 每年費用+房貸或債務+喪葬費用」
舉例:
父母需要每年 20 萬的孝親費。
太太跟孩子的生活費一年 80 萬,孩子至少還要養 10 年。
房貸剩下 1000 萬。
喪葬費用至少要抓 50 萬。
那麼,你的壽險需求金額就是:
20萬 × 10年 + 80萬 × 10年 + 1000萬 + 50萬 = 2,050萬。
這是你真正的「責任額度」。
不是只看你留下多少股票和存款,
而是你的家人需要多少,才能在你走後繼續走下去。
最後想說
我們常以為自己最大的資產是房子、股票或存款。
但其實,對家人來說,你才是那個最重要的資產。
當你還在時,你就是家裡最強的保障。
當你不在時,壽險就是你留下的愛與承諾。
所以,別再把買壽險拖到明天。
因為我們誰都不能保證「明天一定會來」。
把壽險想像成一把雨傘:
天氣晴朗時,你可能覺得它很礙手;
但暴雨突然降臨時,你會慶幸自己早就準備好。
如果你心裡也在想:「我的保障到底夠不夠?」
歡迎留言或私訊,來找我做一個最中肯的保單諮詢
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,討論一份真正能守護家人的壽險規劃。
因為愛,不該只停留在口頭承諾,
而是化作行動,讓家人安心。
【當意外來臨時,誰能接住你的家人?】
兩個禮拜前,我接到一通朋友的電話
他的聲音凝重,第一句話就是:「克群,如果有一天我真的突然走了,我太太跟孩子該怎麼辦?」
我愣了一下,問他為什麼突然有這個想法
他告訴我,他的一位同事才40歲,前幾天還在辦公室一起加班趕進度,隔天早晨卻因心肌梗塞倒下,再也沒有醒來。
葬禮上,所有人都很悲傷,但最讓人心碎的,
不只是失去的悲傷,而是那位同事留下的「責任」。
家裡還背著一千五多萬的房貸、兩個孩子正在求學、父母年紀大了。
所有壓力,一夕之間全落在了太太肩上。
朋友說到這裡,聲音已經哽咽:
「我突然想到,我跟他同年紀,我的家庭狀況也差不多。
如果今天換成是我,我太太一個人怎麼辦?」
那一刻,我聽得出來,他是真的被震撼到了。
因為我們平常都忙著賺錢、忙著生活,
總以為時間很多、總以為明天一定還會到來。
可現實卻用最殘酷的方式告訴我們:沒有人能保證自己不會突然缺席。
為什麼需要壽險?
很多人認為壽險不重要,因為自己用不到
也很多人會以為,壽險是「怕死」的人才買的
但真相恰好相反:壽險是愛家人的人,才會主動來找我規劃的。
因為你得先問自己:
如果你突然走了,誰幫忙照顧你父母的晚年?
如果你突然走了,孩子的學費還付得出來嗎?
如果你突然走了,房貸、房租會不會讓家人徹底崩潰?
如果你突然走了,能否讓喪葬費不成為家人的負擔?
壽險就是這張「安全氣囊」。
它不能阻止意外發生,但它能確保:即便你不在了,家人至少還能繼續好好生活。
我常跟客戶說:「買壽險,不是因為你會死,而是因為你愛的人還要活。」
市面上常見的壽險商品,其實就五種
聽到「保險」兩個字,很多人就頭大,覺得商品太多、太複雜。
但如果把邏輯拆開,其實一點都不難:
1.定期壽險
像租房子,便宜、保障高,但到期就沒了。
適合想用較低保費,換取最高保障的階段。
2.終身壽險
像買房子,保一輩子,還能累積價值。
適合想要傳承,或希望留下長久保障的人。
3. 儲蓄險
終身壽險的變形版本,存錢+壽險的結合,
保單價值滾得比較快,比定存好一些
但壽險保額的槓桿也相對不高
適合不敢投資、想要穩定存錢又順便買保障的人。
4. 投資型壽險
壽險+投資帳戶,保費相對便宜,可以買到高保額,還有機會獲得投資報酬。
適合有理財概念和定期定額投資習慣、能承受市場波動的人。
5.實物給付型壽險
俗稱「生前契約」,不是給現金,而是直接幫你準備身後服務。
適合想先把後事處理好,不想增加家人麻煩的人。
只要把這五種商品的邏輯弄懂,你就能依照自己的人生階段,選出最適合的組合。
真正的壽險需求,怎麼算?
很多人買壽險的時候,隨便聽業務員說個數字就簽了,結果保額完全不夠。
其實計算方式很簡單:
「孝親費+配偶生活費+子女養育年數 × 每年費用+房貸或債務+喪葬費用」
舉例:
父母需要每年 20 萬的孝親費。
太太跟孩子的生活費一年 80 萬,孩子至少還要養 10 年。
房貸剩下 1000 萬。
喪葬費用至少要抓 50 萬。
那麼,你的壽險需求金額就是:
20萬 × 10年 + 80萬 × 10年 + 1000萬 + 50萬 = 2,050萬。
這是你真正的「責任額度」。
不是只看你留下多少股票和存款,
而是你的家人需要多少,才能在你走後繼續走下去。
最後想說
我們常以為自己最大的資產是房子、股票或存款。
但其實,對家人來說,你才是那個最重要的資產。
當你還在時,你就是家裡最強的保障。
當你不在時,壽險就是你留下的愛與承諾。
所以,別再把買壽險拖到明天。
因為我們誰都不能保證「明天一定會來」。
把壽險想像成一把雨傘:
天氣晴朗時,你可能覺得它很礙手;
但暴雨突然降臨時,你會慶幸自己早就準備好。
如果你心裡也在想:「我的保障到底夠不夠?」
歡迎留言或私訊,來找我做一個最中肯的保單諮詢
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,討論一份真正能守護家人的壽險規劃。
因為愛,不該只停留在口頭承諾,
而是化作行動,讓家人安心。
感謝你的閱讀,希望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Ken
我是謝克群,江湖人稱中肯哥
留美壽險顧問,台新人壽保險業務員。透過分享專業保險科普與生活自癒故事, 讓一般民眾能夠釐清購買保險所發生的問題,找到安心詢問的方式,避免人情保單的壓力和困境。 並且陪伴每一個客戶在歷經人生轉折時,找到新出口, 同時傳遞婚姻經歷和親子陪伴心得,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幸福。
我有幾個特別服務可以預約,體驗過的朋友都覺得很有價值的,歡迎你的預約~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