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直播分享紀錄
【為什麼壽險這麼重要?一次搞懂保險規劃的核心概念】
2025 Mar 09 保險白話文 壽險 風險管理 理財觀念
今天想和大家聊聊「保障型保險」。這類保險的重點是當家庭發生風險時,能提供經濟上的支持。
提到保障型保險,大家最常想到的可能是醫療險,例如「實支實付」、「重大傷病險」等,這些都與生病治療有關。但今天我想談的是一般業務員比較少提到的「壽險」。
壽險為什麼重要?
不知道你的業務員有沒有跟你提過壽險?當初我加入保險業時,選擇的是保德信人壽,因為這家公司非常重視壽險,也讓我更深入理解它的價值。
試想一個問題:你有沒有想過,自己人生中有哪些風險需要管理?
保險的本質就是管理風險,當你認為這個風險值得被管理時,你就會想透過保險來降低可能的損失,對吧?
什麼樣的風險需要保險來管理?
我們來舉幾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:
- 輕微擦傷:打球運動時擦傷,自己擦藥處理,這種風險需要保險嗎?
- 一般感冒:感冒去診所掛號,可能花 250 元,這需要保險來支付嗎?
- 扭傷或運動傷害:跑步時扭傷,物理治療費用 500~1000 元,這算是大風險嗎?
- 重大疾病:如果真的罹患癌症,可能需要停工 1~2 年,長期接受治療,這時候沒有收入,你會怎麼辦?
- 意外事故:例如嚴重車禍,導致全身殘廢,無法繼續工作,這影響的不只是自己,還有家人的生活。
這些例子告訴我們,小病小痛的風險,我們自己能承擔,但大風險發生時,才是真正需要保險來幫助的時候。
「保大不保小」的觀念
這就是所謂的「保大不保小」——小傷小病的醫療費用,對於有固定收入的人來說,通常都能負擔。但如果是生病、殘廢,甚至突然離世,那影響的就不只是自己,還可能讓整個家庭陷入經濟危機。
這時候,壽險就變得非常重要!
你的「身價」比你想的更高
很多人沒有意識到,你的工作能力就是你最重要的資產!
舉個例子,假設你的年薪是 60 萬元,還能工作 30 年,那你的「身價」其實是 1800 萬元!這才是你真正應該保護的財產,而不是房子或股票,對吧?
如果今天你突然離開,這 1800 萬元的「未來收入」瞬間歸零。這時候,家人該怎麼辦?
真實案例:突然離世的影響
這種事情其實在我們身邊不斷發生,這裡舉幾個真實案例來說明:
- 藝人小鬼(黃鴻升) 突然離世,留下正在供房貸的房子,父母需要承擔高額房貸。
- 半導體工程師過勞猝死,他的妻小頓時失去經濟來源,只能靠親友接濟。
- 30 歲女性因車禍意外身亡,但她是家裡主要的經濟支柱,父母頓時沒有生活費,姐姐還要獨自撫養兩個小孩。
這些例子告訴我們,身故來得很突然,但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壽險保障,就能讓家人至少不會因為失去經濟來源而陷入困境。
壽險應該買多少?
如果你認為壽險重要,那下一個問題是:到底應該買多少?
有幾種計算方式:
-
家庭責任+負債-現有資產
- 家庭責任:生活費、教育費、房貸、孝親費
- 負債:房貸、信貸、車貸
- 現有資產:存款、股票、房產
-
你的未來收入 = 你想要來下多少身價?
- 假設你一年賺 100 萬,計畫工作到 65 歲,而現在 40 歲,那你的「身價」是 2500 萬。
- 如果你想確保家人未來的生活不受影響,你至少應該留 500~1000 萬 的保障額度。
壽險的種類
目前市面上的壽險大致分成三種:
-
終身壽險
- 付 20~30 年的保費,一輩子都有保障
- 費用較高,但類似「買房」的概念
-
定期壽險
- 保障 10~30 年,保費較低,但保障到期後就沒有了
- 適合預算有限但需要高額保障的人
-
投資型壽險
- 部分保費用於購買定期壽險,剩餘金額進入投資帳戶
- 需要慎選,避免業務員過度強調投資,而忽略了保障的本質
買壽險,最重要的是「保障」
記住:買保險最重要的是「保障」,不是投資!
現在有些業務員會強調投資收益,但我們應該關心的是:當意外發生時,保險公司能提供多少保障?
如果你已經有保險,建議檢視一下自己的保單,看保障是否足夠。如果你還沒有壽險,建議與專業人士討論,確保你的家人未來有足夠的經濟支持。
感謝你的閱讀,希望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Ken
我是謝克群,江湖人稱中肯哥
留美壽險顧問,透過分享專業保險科普與生活自癒故事, 讓一般民眾能夠釐清購買保險所發生的問題,找到安心詢問的方式,避免人情保單的壓力和困境。 並且陪伴每一個客戶在歷經人生轉折時,找到新出口, 同時傳遞婚姻經歷和親子陪伴心得,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幸福。
我有幾個特別服務可以預約,體驗過的朋友都覺得很有價值的,歡迎你的預約~